QQ:355128452


 

导航菜单


 

新闻资讯

隆基的执念

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,其实并不只是隆基,而是关乎整个光伏行业。最近一年多,赶碳号有幸与刘汉元、钟宝申、朱共山、高纪凡、瞿晓铧、徐晓铧等光伏大佬一对一、面对面访谈交流,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光伏如何破卷,他们每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。光伏破卷这个开放式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,因为现在的一切,我们在过去从未经历过,问题和困难的根源也如此错综复杂。作为企业,我们必须清晰地认知到,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在发生。而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用好产品、好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,并以此穿越周期。01身在局中不知局,跳出光伏有生天身在局中不知局,跳出光伏看光伏,才有生天。不只是光伏行业,我们这座“世界工厂”最近几年遭遇到的普遍困扰,主要还是我们生产的东西太多了,且物美价廉,以至于我们的生意伙伴没钱买了。他们要么树起小院高墙,要么直接拿起关税大棒。所以,我们才下定决心,一定要搞国内大循环,国内统一大市场。由此,我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正经历一场四十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,具体包括: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,正从制造+出口向制造与消费供需协同转变;我们经济改革的方向,正从供给侧改革向需求侧改革转变;我们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重点,正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牵引,全面深化财税体制、社会福利体系、政府考核机制等相关的一系列改革。以上是光伏所处的宏观大环境,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光伏所处的行业——电力。赶碳号认为,建设新兴电力市场,几乎是我国大型垄断行业改革攻坚、破冰的最重要的一块红利。就像千行百业都在从供给侧的牵引纷纷转向从需求侧发力一样,电力市场化改革,同样也完全围绕这一逻辑展开:电力行业的价值锚,正从电源侧(供给侧)向配电网、储能、多场景应用(解决供给与需求侧的堵点、卡点、难点)转变,从而重构发电企业(源)、电网企业(网)、用电企业(荷)、售电企业(储等)的利益格局,最终服务国家战略,适应时代发展需要。简而言之,我们今后不再片面追求发电量。只有真正满足需求的电,能够被消纳的电,才是有价值的电。围绕着需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才能真正夯实能源这个百业之基,才能真正做到把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”。谈完电力市场化改革,再说说光伏——这实际上是电力这个垄断性大行业中最为市场化的一个环节。放眼整个电力体系,光伏制造业所处的位置,其实不过是电源侧之下、新能源发电这个板块之中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里的一部分(除了光伏以外还有风电),是整个电力大树上的某一个树干上的一个分枝。所以,当光伏所在的电力这棵大树,在新一轮经济改革中发新吐绿、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之时,最为市场化的光伏这根枝条,同样必须创新求变,才能与时俱进。然而,我们正处于惨烈的光伏淘汰赛之中。这既是一场光伏制造业去产能的存量博弈,更是行业诞生20多年来经历的第一场全面、深入、彻底的产业革命:136号文出台、新能源入市,本质上就是要真正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,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、刺激生产力,这才是底层。供需关系只不过是表象。我们的市场环境,客户的结构,每一个客户的需求,都在发生变化,我们的光伏组件产品,怎么还可以“千板一面”呢?只有需求,才能拉动技术创新,只有供给过剩,才能倒逼生产力升级。用产品、产品力的差异化,破卷光伏的同质化,这已经是光伏自我救赎与重生的唯一出路!02光伏的致命缺陷:并不真正懂客户赶碳号发现,在这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中,无论是逆变器企业还是电芯企业,哪怕是创业没几年的储能黑马,在各个领域都有企业杀出来,他们风生水起,势如破竹。而整个光伏军团,动作似乎有些慢了,给人的感觉很被动,也很无助。就此现象,赶碳号请教了几位企业家。大家普遍认为,光伏企业和储能企业相比,有两点劣势:第一,光伏企业资产滞重,组织惯性强大,船大难调头。第二,光伏企业真正懂的其实是光伏产品,并不真正懂电,懂电站,懂电网,懂用户。第一点不难理解。但是,真正决定光伏企业在产业大分工中的地位、甚至未来命运的却是第二点。硬件本身并不复杂,过剩产能沦为沉没成本,过去几年中赚到的钱哪怕就是清零了,只要接下来的方向找对,其实还可以再赚。最难改变的,恰恰是第二点。认知决定思维模型,决定行为习惯,也决定命运,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是如此。我们可以细想,在“电”这个商品的整个商业链条中,光伏企业的最终用户是谁呢?并不是千家万户那些用电的人,甚至也不是能够链接到这些用户的渠道/高速公路——电网,而是光伏电站。站在这个角度看,光伏企业的TO B属性真的太鲜明了。光伏产业、光伏产品的商业价值,最终只由电站来决定。在光伏的前几个周期,特别是自2021年以来这一段供不应求的抢装时代,光伏组件产品本身,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异化的。尤其是近几年的光伏大扩产,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光伏组件的同质化。在过去,光伏企业只要搞定电站就可以过活,但现在已经不行了。优秀的光伏企业一定会从产品角度,帮着电站一起操心电网、操心用电甚至操心储电和售电的事。直接推动这一切发生的,恰恰是新能源入市——让每一家光伏电站市场化生存。光伏电站的商业逻辑变得更清晰,算账会更精细,对于光伏产品力的需求也会更刚性和直接。身处大变局之中,懂客户只是解决了认知问题。最最重要的,还是能够围绕客户痛点,狠狠地干出来,用真正差异化的产品超越客户期待,这才是王道。好产品不只是“会说话“,好产品也决定这一轮光伏企业的生死。赶碳号平常拿来分析行业的企业财务数据,只是表象,只是一个结果。说到底,是产品力这个“本质“在企业财务上的具体体现罢了。在这里,需要郑重地说一句:所有优秀的制造企业,没有一家不是围绕产品力展开自己的所有工作的,这是光伏之本。换句话说,这一轮光伏周期,只有那些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,才能活下来,其核心就是产品,产品力!如果我们从熟悉的光伏供需关系来分析,形势则更为严峻。最近,有位头部企业的董事长给赶碳号算了一笔账:在2025年甚至包括整个“十五五”期间,国内市场每年光伏新增装机都不太可能会超过300GW,海外市场也不过200多GW。也就是说,未来五、六年每年的市场总需求,也就500-600GW。但是,光伏行业的产能现在有多少呢?全口径有1500GW,其中1200GW的TOPCon,两三百GW的BC、HJT和PERC,加起来接近三倍于有效需求!用时间换空间、用需求的自然增长覆盖过剩产能,已经不能解决光伏的燃眉之急!一半以上、将近三分之二的产能要被出清,很多企业要被淘汰出局。这是一个残酷但不容回避的现实同质化的光伏产品,必然导致同质化的内卷,必然导致价格战!所以,任何一家光伏企业想要不被淘汰,就要力争上游,就必须在客户价值上花大力气,在产品力上下硬功夫,在差异化上动足脑筋。回到我们今天的标题——自从选择BC技术路线的那一刻起,隆基绿能其实就已经踏上了一条“不归路“。这位曾经的王者,在过去几年中夜以继日,全力以赴,ALL IN,试图让自己在产品价值、客户价值上成为那个少数派——通过产品带给客户更大的价值,生产出与市场更大差异化的产品。这,是隆基的执念。03 BC的执念2024年7月19日赶碳号摄于甘肃榆中县我国的第一座光伏电站,是什么时候诞生的?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。1983年,日本京瓷公司向甘肃省榆中县园子岔乡小岔村捐赠了这座光伏电站,最初装机容量为10kW。令人惊奇的是,直到40年后的今天,这座电站仍在发电。这座电站为世人知晓,正是源于隆基品牌人员的深入探访与宣传。2024年7月,赶碳号终于看到了这座电站。紧邻这座电站,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屋顶的另外一侧,隆基捐赠了一座BC电站。巧合的是,就在不远处的山脊上,“兰大”两个字清晰可见。这座山,被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在2001年命名为 “萃英山”,并由兰大林场承包绿化荒山1400多亩。隆基BC,如今正从这个中国光伏起源的地方、兰大之畔,起步。2024年7月19日赶碳号摄于甘肃榆中县最近两年,BC军团不断起势,尝试领先,TOPCon阵营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缩小差距,从BC一代到BC二代,从TOPCon1.0到现在的TOPCon2.0。在你追我赶的整个过程中,隆基绿能本身是“招黑体质“也好,本身的确就黑也罢,总归吸引了很多关注,包括也吸引了赶碳号在内的一些媒体火力,客观上帮助行业媒体贡献了不少流量。现在看来,舆论的战场,其实都是商业竞争的一部分,当然还是比较表面化、营销层面的那一部分。总之,不管BC是否真正领先,隆基都必须要建立市场对于BC更好的认知。同样,TOPCon、HJT必须要反对,捍卫自己的权益。各大阵营都没有错。回想赶碳号在2023年9月写过一篇《BC电池的假想敌》,现在看还是有些书生气了。商业竞争,哪里有什么你谦我让,彬彬有礼,到最后其实就是狭路相逢,刺刀见红。行业越内卷,各条战线上的厮杀就越激烈。德哥有句话在这几年广为流传,干就完了!借用《一代宗师》的话,“有人活成了面子,有人活成了里子。“BC与TOPCon在宣传上的攻防战,只是面子,产品力才是里子。丢了面子,当然会影响到里子,但最终是里子决定面子,而不是相反。所以,到最后,真相只有一个。《功夫》里说,功夫不过是一横一竖,赢了的站着,输了的躺下。在此,赶碳号不能断定谁一定会赢,甚至也不能精准的给出各家的赢面有多大,只能陈述一些客观事实:隆基的确一刻不停地在朝赢的方向努力,而且取得一定成绩——虽然业绩和股价也都还没有证明。赶碳号至今仍然记得,参加隆基绿能的第一场活动是2022年11月——隆基在杭州全球首发基于HPBC 电池技术的Hi-MO 6新产品。这场发布会还在西安、上海、南宁、苏州、广州等五城以及线上同时举行。赶碳号初看到BC组件时,可以用惊艳来形容。2022年11月2日,赶碳号摄于隆基在杭州产品发布会现场,图为董事长钟宝申在品牌墙前留影。当然,后来在TOPCon的提升与追赶之下,这款产品在效率上的领先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,至少没有和TOPCon拉开差距。过去两年多来,隆基走了不少弯路,也交了很多学费。在过去的多篇文章中,赶碳号始终用“放大镜”、“显微镜”来看待这家公司——毕竟是头部企业、公众公司,对其要求当然就更高。隆基一些高管无论是在公开回应里,还是私下交流中,对这些质疑和批评倒也坦然接受。在2024年9月那场央视《对话》的录制现场,钟宝申坦言,2023 年下半年公司新产品出现了严重的研产销脱节的错误。HPBC1.0产品功率、成本没有与竞品拉开差距,团队“求胜心切”,大规模投产,导致公司库存急剧上升,造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。另外,虽然管理层在2023年已经预判了市场的下行,但是组织惯性强大,没有及时调整资本支出和预算,直至2024年第二季度才开始彻底的成本转型。当时,赶碳号正在现场,听完这一席话已经隐约感觉到,隆基已经找回了自信,对于自家产品BC的自信,对于自身组织能力的自信。面子上要背负太多质疑,里子上要承受巨额亏损,这些都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。隆基之所以分外笃定淡定,在赶碳号理解,是因为以前那场单多晶之战,隆基一战封神。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路径依赖,隆基也不能。据赶碳号了解,在隆基核心管理层内部对于这两大技术路线其实是有过争论的。但一旦定下来,那就统一所有意见和声音,组织所有资源和力量,全力以赴。赶碳号猜想,当TOPCon成为主流、BC遇到困难时,公司内部或许也曾经动摇过,争论过,但从来没有放弃。坦白说,这种对第一性原理的推崇,这种执念,挺好。当李振国职务出现变动之时,赶碳号在《人生不识李振国》这篇文章中,将这种执念,叫做企业家精神。04产品营销的执念2024年2月29日,赶碳号摄于济南光伏展,图为隆基绿能分布式业务中国区总裁牛燕燕一切创新,只有能成果转化才是真创新,否则这种创新就是伪创新,就是耍流氓。今年3月5日,基于BC二代技术,隆基绿能在济南光伏展上发布了首款“三防”光伏组件(防起火、防遮挡、防积灰)。企业公开资料介绍,这款的Hi-MO X10“三防”组件采用HPBC 2.0技术,效率提升至24.8%,功率达670W。隆基不断地卷效率,正是对于用户度电成本降低这一核心诉求的回应。当然这款产品并不只是效率的提升,更注重针对分布式场景下“安全、稳定、可靠”这用户三大痛点的解决。关于三防组件有哪些具体的功效和指标,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,隆基已经做了很多宣传推广,赶碳号在此没有必要赘述。在此只想表达一点,我们判断小到一款产品,大到一条技术路线,究竟是概念还是实质,不是看这家企业说了什么,而是看它做了什么,而且做到了什么。分布式入市的行业背景下,我们其实不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,我们如果是客户,对于防起火、防遮挡、防积灰这种差异化功能在意吗?隆基干的这件事重要吗?如果真的重要,那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出来呢?客户的组成结构和过去不一样了,客户的需求和过去不一样了,靠一款光伏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。而且,光伏虽然是一个TO B的行业,但光伏组件也正在拥有越来越强的TO C属性,最近一年市场火爆的阳台光伏就是一个例子。隆基推出场景化产品的战略,不正是在拥抱市场拥抱客户吗。2025年3月5日,济南光伏展场外,隆基在现场进行对比展示;赶碳号摄赶碳号注意到,在各大展会与产品发布会上,在如何巧用心思、通过对比实验推广自家产品方面,隆基绝对是最卖力、最用心的一个:无论是2023年的首款X6防积灰组件、2024年2月的耐湿热组件、2024年6月的别墅款组件,还是今年3月份推出的防眩光、三防、水务防撕裂组件,以及在今年5月刚刚推出的轻质组件,等等。另外,隆基的市场营销条线从上到下开视频号,做直播,设公开课,目标其实只有一个,就是推广BC技术BC产品,这在其他光伏企业中还是不多见的。这些其实也是一种执念。在光伏极致内卷的当下,光伏人必须更加积极有为。光伏破卷,以及各行各业的破卷,就连企业家甚至很多县长都在直播带货了,光伏人也必须要接地气。不管怎样,对于那些能够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,我们如果不能给予赞赏,也不妨抱以包容吧。后 记光伏过冬,让光伏人想起“华为的冬天”这封信,想起这家伟大企业在冬天里的作为。赶碳号近期在与隆基绿能的接触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,这家公司在战略、组织、文化上正显现出华为所特有的某些气质,或者说,隆基在学习华为。赶碳号了解华为的一些皮毛,知道其核心价值观有四句话:“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艰苦奋斗,坚持自我批判”。2024年11月底,赶碳号到西安采访钟宝申时,他说,隆基内部在年初提出一个口号,叫“重拾奋斗精神,重塑冠军气质”。过去一年多,隆基大刀阔斧地推动组织变革,减少管理层级,提升组织效率。最近与隆基沟通,的确能感受到一种明显的变化。所以,当外界仍然在关注并深入讨论分析隆基犯下的各种错误的时候,这家公司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内省与反思,包括在文化、组织,战略、管理、经营等等诸多方面。客观说,华为真不是那么好学的。华为文化至上,强调以客户为“中心“。注意,并不是以为客户为导向,而是以客户为”中心“。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?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描述很直接:“无论研究、生产还是销售,各个部门都要彻底地理解和重视顾客的需求。”做到这一点,太难了。赶碳号把这个问题留给光伏人,我们的光伏产品怎样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、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呢?华为同样强调团队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,强调自我牺牲和奉献。在这方面,真正做到的企业,真的少之又少。赶碳号观察到,隆基至少也在努力践行。至于华为的军事化管理、强大的执行力,这些其实都是华为强大文化的外化而已。其实,赶碳号和隆基的一位高管探讨过这类问题。隆基的文化是“可靠、增值、愉悦”,这是一家科技型制造企业应有的特质。华为虽然是一家高科技企业,却更强调战斗力。在这方面,赶碳号认为,和通威等企业相比,隆基开放包容有余,狼性与战斗力还有一定提升空间。幸好学习华为并不是照搬也不能照搬,否则真的就是邯郸学步了。为了再次成功,隆基愿意尝试一切,并且明辨之,笃行之。场景化的战略及产品,正是隆基予以行业的答卷。在强研发推动下,这家公司至少正努力成为一家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企业。并且在未来,将通过包括三防组件这样的BC产品,建立公众认知。创业企业当然可以冒险,比如HJT阵营的企业,如果不冒险,就连上场的机会、连参与“内卷“的机会都没有。但是,作为像隆基这样的一家头部企业,也愿意冒险,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、从财务投资角度,其实是值得商榷的。过去两年多,隆基甘愿冒BC这个“巨大的风险”,赶碳号认为除了路径依赖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在局外人眼中的风险,在隆基的眼中并不是风险。我们看不见山,但我们知道山就在那里。经过一番跋涉,顶着巨大亏损和巨大质疑,隆基一路蹒跚,现在终于来到了山脚下。